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正在慢慢地进驻各级医院,大到多院区、集团化建设,小到用药状况评估,不同程度的智慧化应用场景正在逐渐连成医疗服务闭环,医院信息化建设迎来新一轮智慧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医院信息化建设怎么做、智慧医院建设的难点有哪些是参会嘉宾们颇为关切的话题。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主持健康界峰会高质量分论坛4“新基建浪潮下的智慧化升级”
2021年5月2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健康界峰会高质量分论坛4“新基建浪潮下的智慧化升级”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彭明强的主持下如期举行。会上,来自北京协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位院长围绕各自医院在的智慧化改造经验、成果与参会的各位嘉宾进行了分享。
医院的高水平发展离不开智慧化建设,医院的智慧化建设又离不开智慧运维,那么什么是智慧运维?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柴建军在分享环节抛出这一问题。
“很多人认为运维就是去修电脑,在这里我们应该区分一下维护和维修的概念。”柴建军表示,“现在很多医院都有信息中心,其中有运维组,那么运维组是做什么的呢?一是维修,是把硬件已然浮现的不良状况恢复到正常水平。另一个是维护,就是将硬件保持在一个正常状态。而运维是在维护的基础上,针对IT系统平台做的一系列系统性操作。”
据柴建军介绍,协和医院的信息科主管运维工作,此前所有医院信息系统问题的解决都集中在一个运维部门的热线电话上,只有在医院的系统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后人们才会拨打这个电话,而这种被动式的服务往往也代表着效率的低下。所以,协和医院建立了一个自动化运维监控平台,变被动为主动,通过监控系统实时排查医院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这样的运维流程就把故障由被动知晓提前到主动排查,把这些没有产生后果的隐患,通过这一个平台迅速解决,不仅处理问题的速度提高了,信息科工作的计划性加强了,而且预见性也提高了。”
通过柴建军院长展示的医院可视运维平台的图表来看,运维监控指标依据问题的严重程度划分为一、二、三级,目前,二、三级监控指标的解决率能达到100%,一级监控指标的解决率为98%。
谈及智慧运维的下一阶段目标,柴建军提出智能运维的概念。他表示,智能运维将是未来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方向。“智能运维就是在智慧运维的基础上,把人工智能技术和日常运营理念有机结合,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来提高效率,并且建立一个集智能巡检、配置分发、配置备份、合规检查和场景业务编排为一体的管理平台,这是自动化运维和智能运维的差异性。”柴建军说。
在他看来,智能运维功能的实现对IT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这类人才非常匮乏,这就需要医院乃至整个社会重视复合型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当前,很多医院都在向着“高水平发展”目标迈进,实现医院高水平发展的路径每家医院也都有“独门秘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潘宏铭为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了医院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中的管理之道。
智慧医院的建设起步,未来还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医院管理是可以先行一步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成绩很全面地考察了医院的水平,所以要想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还得从医院的管理上下功夫。“要整体推进绩效考核,我认为有五个结合,分别是高质量医疗、医疗运行效率、学科建设、医院健康发展和医院文化这五个方面的结合。如果这些没做好,我们的绩效考核成绩必然不会理想。”潘宏铭说。
那么,怎样构建公立医院高水平发展的管理体系呢?在潘宏铭看来,智慧管理肯定是第一位的。潘宏铭认为智慧管理需要达到外部满意原则、全员参与原则、系统管理原则、实时质量监测四个根本原则,这四个原则做好了之后,智慧管理制度才算真的落实了,现代医院管理治理体系才算建立起来。“这些制度跟安全目标,医院有没有把它做成流程,做成可以监测的数据,如果这些做到了,说明医院制度的智慧化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是闭环管理。闭环管理就是要通过条码化、自动化、移动化来提高医疗安全、医疗质量。潘宏铭表示,“检验、治疗、检查、手术、输血护理要做到全流程的闭环管理,这是不容易的,要有一个过程,但我们的真正的目的是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另外就是要重视医疗项目管理。潘宏铭说:“因为医院不可能每年都做等级评审,所以我们每年都要推出几个项目来保持团队的活力。”他以该院的日间手术为例,“此前我们并不知道日间手术在国际上的认证标准是怎样的,但是专家一次偶然的考察机会发现我院的日间手术标准比较接近国际认证标准,所以建议我们做这方面认证。当时国际标准是普通住院率低于5%,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达到了这一标准,顺利通过了日间手术的国际标准认证。”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副院长闫勇看来,智慧医院是我们的祖国对医院信息化的一个最高要求,它最终落点在信息化建设上,是健康中国战略的一部分。
5G对智慧化医院建设起到一个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最核心的一个发展就是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康复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纷纷被应用在了临床治疗上。在闫勇看来,真正的人工智能一定是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是对人类智能的延伸,它可以为医生提供丰富的底层知识,但绝不能代替医生做临床决策。
“我们看到,目前出现了利用深度机器学习技术来处理医学领域复杂问题的趋势,但实际上人工智能也面临很多问题。第一,智慧医疗强调人的智慧,医生手术的技艺是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的,就像两个外科医生做手术,尽管他们对手术的全过程进行了很严格的标准化,但是他最后产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而这种依靠经验积累的技术是人工智难以达到的。机器对于医学数据这种解决能力和普适性的算法,可以为医生提供一些对疾病筛查的参考,但是它不能代替医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判断,所以说最终机器只是一个辅助的作用。”闫勇说。
其次,他认为,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需要结合这个病人的临床表现、流行病接触史及其他影像资料辅助检查做综合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比较强调人机耦合的关系。”
目前,肿瘤领域在大力推行一种服务模式,强调的是一个固定的团队去提供稳定的某一类服务,这就需要多学科的背景知识的人工智能技术来支撑这一服务过程。
闫勇表示,智慧化这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话题,把AI提供到医院的学科发展中去,还要一直探索。
智慧医院的建设除了上述智慧医疗、智慧管理还离不开智慧服务。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拥有互联网医院执照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医院的智慧服务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陈俊强在会上向大家详细的介绍了该院在智慧服务建设方面的案例。
他表示,医院致力于建设智慧服务的完整链条,进行“互联网+医疗健康”线上线下一体化打造。去年初上线了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互联网医院,为患者提供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就诊服务,将线上线下深层次地融合。同时还整合了包括随诊随访、健康体检、药品邮寄等延伸服务。
“我们相当于把线下的医院搬到了线上。线下医院有的功能线上医院也节本配备了,极大的方便了患者。”陈俊强说。因为该院构建了中国东盟跨境医疗合作平台,与越南的医院共同打造了一个跨境远程监护平台,极大地缓解了一些在中越边境居住的患者的看病难问题。据陈俊强介绍,有边境的患者此前到该院问诊需要坐8小时的车,光路费就要花不少钱,但远程监护平台上线后,边境的患者在家就可以问诊了,而且线上处方可以流转,患病的人能在就近的药房买药,或者选择邮寄送药等方式,既解决了患者的就医需求又节约了看病的费用。
上面几位院长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参会的医院管理者带来了不少启发和思考,在论坛的讨论环节,大家纷纷踊跃发言,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疑惑和看法,并就自己所在医院当前在智慧化建设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向参会嘉宾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