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马蹄钉可能会引起一场战争失败,一颗螺丝钉可能引发一起事故。武器装备是军人的“第二生命”,只有平时尽心尽力保养,战场上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要求,加强装备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严格落实法规制度,保持装备良好技术状况,保证遂行作战等任务需要。各级在依法依规进行装备保养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新装备、不常用装备的研究,注重维护保养工作的细节,及时反馈问题,确保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让每一件装备都随时“在状态”。
“光学器材保养达标”“防化器材存放符合标准要求”“训练模拟器材使用状况良好”……前期,海军某部在一次考核前夕对基层装备保养情况做检查,以确保考核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光学、工化等一些不常用装备器材进行重点检查,强化官兵爱装管装、依规保养的意识。
“任何装备在战场上都可能发挥关键作用!”该部装备管理科一名助理员介绍,此次将不常用装备作为检查重点,缘于此前的一段经历。
那次,该部即将开展一次考核。考核前,个别连队反映防毒面具、指北针等器材损坏,无法满足考核需求,导致考核进程受到影响。平时无人反映这些装备存在问题,为何到了关键节点却出现情况?这名助理员来到相关连队进行调研。
分解后摆放得整整齐齐,擦拭、上油,焕然一新;车辆内外干干净净,冷却液、机油都按标准添加到位……在某连队,这名助理员发现,与这些平时常用的装备形成对照的是,一些训练时很少用到的装备器材不同程度存在问题,例如防毒面具镜片开裂、滤毒罐内活性炭及吸附物质结块、指北针滚轮缺失等等。
调研时,有官兵表示,“防毒面具平时很少使用,保养时会被忽视”“指北针等装备细小零件多,保养比较麻烦”“保养时将表面擦拭过了,内部没太注意”,甚至个别单位还对装备区分优先级,对常用主战武器研究较深,对一些使用率低的新装备就很少花时间去研究。
看来,问题正是出在“不常用”上。“装备检查不能只看登记统计、只管‘大件’忽略‘小件’。各类装备器材都有明确的保养规定,机关要依规加强对基层的检查指导,深入细致检查不常用装备器材的数质量情况,基层干部也要强化职责分工、严格落实要求。”该部党委研究感到,装备虽有大小、新旧之分,也有常用与不常用之别,但都不可或缺,维护保养不能厚此薄彼、区别对待。“保养过程要做到依法依规、不打折扣,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件装备都能随时上战场。”
以这段经历为契机,该部利用车(炮)场日组织专题教育,引导官兵强化装备保养相关法规的学习。官兵们认真对照规定要求,按照“逐装备检测、逐性能校验”的原则,对每台装备的技战术性能进行排查摸底,并对保养工作定人定责、查缺补漏。他们还邀请专业技师分片授课,讲解兵种专业装备维护保养知识,提升官兵开展工作的能力素质。
笔者在最近一次车(炮)场日看到,官兵们对需入库器材装备进行精心维护,从表面擦拭到精准保养,从单车、单装保养到电子器件维护,都严格落实了相关规定。
“向预定地域进发!”新年伊始,新疆军区某团一场实战化训练展开。面对多种特情,参训官兵利用多类新型武器装备,顺利抵达目标地域。训练结束,驾驶某型运兵车的二级上士裴恒告诉记者,此次训练所有装备都发挥正常效能,这得益于团队平时对各类装备的常态化维护保养。
当时,接到指挥员命令,官兵迅速展开射击,可一个靶位的战士报告“枪械故障,子弹击发不了”。安全员立即对进行全方位检查,发现是发射机内部零件安装不当导致的卡壳。现场维修后,性能恢复正常,考核继续进行,可那名战士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射击。
在某新型迫击炮实弹射击考核前,炮长小张为了能打出好成绩,事先专门对装备进行了维护。考核中,指挥员下达命令后,小张驾驶战车迅速占领炮阵地,正当准备瞄准目标时,却发现高低机和方向机旋转不畅,导致瞄准目标花费了大量时间。
复盘检讨中,火力股股长了解到,更换该型迫击炮后,部分官兵对新装备研究不深入,保养时只注重擦拭装备表面,关键部位缺乏维护,个别内部零件还存在装错装反的情况,导致出现部件运转不畅等问题。
进一步调研发现,近几年配发的新式武器装备种类较多,个别官兵仍“穿新鞋走老路”,以老方法保养新装备,甚至存在“铜发光、铁发亮就是保养好了”等错误认知。
“新型武器装备更加适应练兵备战需要,维护保养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强化对新装备的研究。”该团领导感到,要想让新装备充分的发挥效能,必须从熟悉掌握、认真维护做起。各单位要引导官兵树牢法治意识,加强对装备保养相关法规的学习,做到依法管装用装。
该团认真剖析问题、反思整改,采取自训、集中培训、邀请工厂技术人员帮教等方式,培养装备维修骨干,加强对新配发武器装备维护保养的深入研究。工作中,组织官兵逐装备开展检查验收,及时查缺补漏,完善新装备保养工作;广泛收集官兵对新装备维护保养和使用的意见建议,对新装备保养的流程、标准作出明确规范,并按照“保养一个验收一个”的原则,对每台新装备建档立卡、定人定责,为后期维护保养提供了准确依据。
“排除故障、清点数量、逐项查验……”前期,为避免老兵退役期成为新装备维护保养的“空档期”,该团开展以老带新混编同训的训练模式,让全体官兵尽快掌握新装备维护保养技巧,确保武器装备从始至终保持最佳性能。
“食品药品有保质期,装备的零部件也有‘保质期’。超过规定期限依旧接着使用,易引起不良后果……”近日,第82集团军某旅开展依法管装用装警示教育。官兵们剖析典型案例、分享学习心得,表示要坚决树牢法规意识,彻底纠治心存侥幸、随意而为、忽视细节等问题,依法依规做好装备维护保养。
在前期的一次训练中,某型防化侦察车在机动途中接到“左前轮胎损坏”的特情通报,班组成员迅速更换备用轮胎并继续机动前进。可是没有想到,车辆没走多远,刚刚更换的轮胎竟发生了爆胎。
新轮胎刚换上,怎么就出了问题?修理分队人员后期展开检查时发现,原来这个备用轮胎已经过了存储期限。“轮胎作为橡胶制品,长期放置会发生老化,其弹性会逐渐变差,特别是防化侦察车因为经常接触各种化学用品,可能会加快轮胎的老化分解,稳定性也会大幅度的降低。”一名修理人员分析说。
诸如装备的制动液、雨刮器、备胎等,都有明确的存储或有效期,超过规定期限,可能就无法达到设计标准,失去或削弱应有的性能。该旅进一步调研发现,个别官兵法规意识不强,或是在落实过程中存在模糊认识,有可能会出现“装备配件未到规定有效期便申领更换”,或是“配件超出规定期限,却因不常使用没能按时换”等问题。
装备正常运作离不开各部件的紧密配合,任何一个细枝末节都不可忽视。该旅立即组织官兵学习装备维护保养相关法规,引导官兵熟悉装备性能、规范操作流程。结合学习检查,他们逐装备检测、逐配件校验,全面排查隐患,及时有效地发现并更换各类过期配件。同时,加紧摸排底数,按照配件申领要求和规定期限标准,及时做好储备;组织修理专业骨干进行现场教学,教授过期配件的应急使用方法,提高官兵管装用装能力。工作中,机关深入一线,常态检查督导装备保养工作,确保装备随时保持最佳状态。
“车辆行驶平稳、装备性能好、电台通话清晰……”前段时间,该旅利用雨雪天气临机组织战备拉动。尽管气象复杂、道路湿滑,但官兵驾驶各种装备,从容应对复杂情况,顺利抵达目标地域。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202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0.2%、66.6%和55.0%,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6%、60.2%和47.6%,三大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保持世界第一。
据悉,王双明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推动富油煤资源研究,坚持主张要“降煤、稳油、增气”。此后,该团队又建成了世界第一个富油煤地下原位热解采油示范工程,并成功地将富油煤中蕴藏的煤焦油开采出来,最大限度实现了富油煤资源的“取氢留碳”。
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辉瑞公司合作开发了一个平台,将自动化实验和AI(AI)相结合,以预测化学物质如何相互反应,从而加速新药的设计过程。
根据1月11日发表于《通讯-生物学》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在5名古人类身上发现了一些已知最早的性染色体综合征病例。通过对古代DNA进行测序,研究人员之前发现了两名染色体数量不标准的古代人,这中间还包括一名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婴儿。
据近期《细胞干细胞》杂志报道,荷兰胡布雷希特研究所研究小组制造了第一个人类结膜的类器官模型。从长远来看,新模型甚至有可能为眼部烧伤、眼癌甚至遗传病患者制造替代结膜。
酵母是一种有机体,在黑暗中发酵,暴露在阳光下可能会阻碍甚至破坏这一过程。由于液泡功能与细胞衰老有关,团队还发起了合作项目,以研究视紫红质蛋白如何能减少酵母中的衰老效应。
记者15日从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获悉,截至1月15日上午10时,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为全球用户成功完成33871个运算任务。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院士、王亚教授等人在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基于信号关联的新量子传感范式,实现对金刚石内点缺陷的高精度成像,并实时观测了点缺陷的电荷动力学。研究团队基于自主发展的氮—空位色心制备技术,可控制备出相距约200纳米的3个氮—空位色心作为量子传感系统,通过对随机电场探测展示了这种新的量子传感范式。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在美国《当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确认的一块皮肤化石碎片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动物皮肤化石,比此前的发现至少早1.3亿年。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褚衍辉研究团队通过多尺度结构设计,成功制备了兼具超强力学强度和高隔热性的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研究团队制备出的这种高熵多孔硼化物陶瓷材料,其优异性能源于“三宝”,即微观尺度上构筑的超细孔、纳米尺度上强晶间界面结合,以及原子尺度上严重晶格畸变。
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获悉,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功研发出首款国产化新型视频高光谱与点云“图-谱合一”传感器。
《自然·化学工程》创刊号1月12日发表一项研究,报道了一个能对蛋白质进行工程改造的、由AI(AI)驱动的全自动机器人。最好的策略是,不在这些重复又费力的工作上和人工智能比高低,而是腾出精力在更富创造性、思想性的工作上,展现人类独特价值。
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日前,该院新增的5项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通过国际评审,相关结果在国际计量局关键比对数据库中发布,标志着基于北斗的远程时间频率校准与测量能力首次获得国际互认。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23年知识产权有关数据,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作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的作用更加凸显,其规模、结构、质量必然的联系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的实现。
已是深冬时节,晚上10时半,清冷的月光打在地上,南京农业大学校园一片静寂。树影摇曳间,一位老者沿着小径,打着手电筒缓步前行。他叫盖钧镒,今年88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名研究大豆的院士,学生们都喜欢叫他“大豆院士”。
大众汽车则展示了首批将AI大语言模型ChatGPT融合到现有IDA语音助手功能的车型。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2023年)》,我国智能算力增长迅速,增速为72%,在我国算力中占比达59%,成为算力迅速增加的驱动力。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为通用AI的实现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极大的提升了人工智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
至今,长光卫星已成功实现了“百星飞天”的阶段性目标,并逐步成为全世界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