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信息安全”逻辑主线的理解与落地
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4-06-05 04:11:12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 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采用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年级学习内容由“珍珠”串成了“项链”,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而“信息安全”是很重要且必不可缺的主线之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信息科技在各行各业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而另一方面,信息安全风险也在不断演进升级,个人隐私泄露、重要数据被窃、网络攻击等信息安全事件频发,极度影响着公民个人安全甚至国家安全。

  新课标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我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人才教育培训面临新挑战”。

  学生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从小就接触数字设备和互联网,并直接面对信息安全带来的各项风险,

  其中,“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和依法依规”主要培育学生遵守道德规范;“个人隐私保护(规避风险原则)”主要培育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安全观(防范措施、风险评估)”主要从技术层面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从意识层面树立起国家安全观。

  整条主线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小学阶段从生活体验入手,初步学习基本概念、基础原理并体验其应用,初中阶段深化原理认识,探索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手段处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清晰脉络。

  相关内容在四个学段中无显著的界限,结合内容模块和跨学科主题的学习实践逐步渗透,新的知识又会形成新的认识,体现出新课标螺旋式发展的思想。笔者梳理了“信息安全”逻辑主线在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具体实际的要求,如表1所示。

  “自主可控”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新课标立足现实,强调信息科技课程对“促进科学技术创新自主可控、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在3、4、6、8、9年级中,“自主可控”技术对安全均有明确的教学提示(如表2)。

  例如,在真实的生活中我们见了面会通过招手、语言主动问好,线上则能够最终靠文字、合适的图片符号问好……总之,每个人既是线上空间的使用者,也是线上空间的建设者,只有每个人都健康文明地使用数字设备,线上的空间才会安全。教师能通过讲解《新时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对文明上网、用网,共筑清朗网络环境提供正面引导。

  如今,未成年人正逐步成为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他们在享受网络便利和丰富学习内容的同时,也会面临信息泄露的风险。

  能够最终靠因个人隐私信息泄露而造成的网络诈骗、网络暴力、违法和不良信息侵害等案例,引导学生警惕网络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风险。

  例如,在网络购物体验中,理解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在网络聊天环节中,对在线生活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会有更深的体会,培养正确的行为意识;在数据的收集、传递、共享活动中,养成保护重要数据的习惯;在研讨“扫码支付”“扫码下载”“连接公共场所无线网络”活动时,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结合在线支付的情况,探讨银行系统建设自主可控的技术基座对安全运作的重要意义。

  例如,通过信息泄露、病毒攻击、黑客入侵等威胁信息安全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缺乏足够的信息保护意识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就需要为自己的信息安全上一把“安全锁”;

  通过介绍我国制定和颁布的信息安全相关的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明确法规对保护信息安全起到的积极作用;

  通过介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了解我国为提升未成年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所做的努力;

  结合后门攻击、特定入侵等行为对我国重要数据资源产生的威胁,理解自主可控技术与平台对保障数据安全的重要意义;

  通过讲解我国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通信加密技术,确保信息安全传递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

  例如,家具设计软件因为算法错误计算出错误的结果,有可能会使制造出的家具无法正确安装。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算法的正确性进行讨论和辨析,通过一系列分析评估,能够初步形成避免问题产生的防范措施,确保信息安全。

  在讨论在线生活中算法的局限问题时,应该讨论算法的利与弊,让学生形成自我防范的意识。例如,推荐算法会使用户只浏览到自已喜欢的内容,造成用户获取信息的片面化,甚至会造成网络沉迷等不良后果等。

  例如,电梯是生活中常见的过程与控制管理系统之一,电梯门有自动开、关功能,但如果有人恶意阻止电梯门的开关,而电梯门防夹系统正好未能检测出来,将造成电梯损坏、人员受伤的难以处理的后果。通过此模块的学习,学生可以从运行原理的角度树立起风险意识,也可以从保障安全的角度,提出改进的措施。

  此外,学生通过了解“过程与控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结合我国产业升级,对高端设备的需求慢慢的升高的背景,了解技术“卡脖子”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威胁,知道自主可控对产业安全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学生认知的增长,以及对理论的深入学习,学生会站在更广阔的视角对“信息安全”原理有更深的认识,并探索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手段处理问题,这也符合新课标“螺旋式发展”的理念。

  对互联网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个人隐私保护有新的认识。例如,在线上传输重要数据、个人隐私时可以主动采取加密的手段,保护信息的安全;对无线网络设备做加密,确保环境安全。

  例如,某租车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隐私信息的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按照《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该款APP,并要求参照国家相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新老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此外,展望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从底层构建安全可控平台的角度,让学生理解自主可控生态体系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及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的供电网络有超过5亿只电表,全部通过物联网来控制,假如没有相关的技术规范和安全保障,就无法确保供电的安全等。

  例如,受限于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水平,假如慢慢的出现基础数据错误、算法模型不成熟等科技问题,则会造成不好后果等。随着智能化在社会所有的领域全面应用,我国在核心专利、核心算法方面还存在不足,人工智能硬件领域大幅落后于世界,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如果完全依赖于国外底层技术,没有自主可控的AI产业生态,在面临“卡脖子”等问题时就会出现很大的安全风险隐患,难以支撑智慧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