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护航智慧出行《指领1+1》第二期上线

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4-06-18 04:08:27 点击:1次

  :从1930年至今,汽车安全发展接近百年。安全技术的发展初期主要以被动安全技术发展为主;到了后期防范于未然的主动安全技术运用得越来越普及。作为安全领域的专家,请朱教授谈谈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

  朱西产:ABS功能的出现,能算得上是第一个阶段,它提高了汽车的操控稳定性。第二个阶段是被动安全时代,人们开始关注安全气囊、车身结构安全。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地发展,安全又进入到新的阶段,一个新的安全技术叫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这三个“安全”既要保证智能化和网联化功能,又要守住电动汽车的安全底线,是现阶段全世界都要攻克的课题。

  贺晓娜:随着汽车安全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对应国内外的安全测试标准也一直在升级,赵会专家是怎样看待汽车安全标准不断演进的过程呢?

  赵会: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欧盟标准,一个是美国标准。欧盟标准有EU、Euro-NCAP、RCAR,美国标准有FMVSS、US-NCAP、IIHS。中国汽车安全评价标准起步相对较晚,在2006年之前,我们只有安全法规(GB),之后相继有了新车的星级评价标准 C-NCAP, 2017年中国汽研与中保研共同发布了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C-IASI,其中涵盖了美国保险协会的安全评价标准(IIHS)和维修成本评判标准(RCAR)。随着我们国家智能新能源汽车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国汽研又发布了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评价标准。每一种标准它都各具特色,不完全一样;每一标准在更新迭代当中也是你追我赶,互相提升各自的评价范围和内容。

  贺晓娜:利总是咱们汽车领域非常资深的媒体人,想请您谈谈咱们消费者是怎样来审汽车安全的呢?

  张利:汽车安全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不断成熟,消费者也更加趋近于理性,在被高颜值还有各种炫酷科技打动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汽车的安全。随着国内第三方机构测试标准的不断的提高,消费者可以从汽车本身的硬件设施再结合第三方的碰撞测试成绩两方面来综合判断车辆的安全性能。不过目前消费者还存在四大焦虑,一是充电焦虑,二是安全焦虑,三是安全焦虑,最后是智能焦虑,这几大焦虑也正是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最主要的痛点。

  贺晓娜:回归到汽车安全的技术本质上来具体分析,朱教授您是怎么样看待这些新的安全问题呢?

  朱西产:智能新能源汽车大方向是不会变的,不会因为安全问题而裹足不前,但安全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来应对和解决智能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安全挑战。比如像电池起火、充电起火、碰撞起火,我们在汽车设计的时候,就要从功能安全角度增加这种风险的可探测性。智能化方面,目前我们达到了接近无人驾驶也就是L2+,何时能达到L4,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是行业当前面临的技术挑战。

  贺晓娜:消费者的安全焦虑的确存在,如何树立智能新能源汽车的产品信心,咱们中国汽研作为行业第三方机构,又是怎样的举措和担当呢?

  赵会:伴随着新能源汽车及智能驾驶的发展,功能安全,信息安全与预期功能安全是我们新的安全研究范围。那么对于汽车产品的智能化性能,如何去公平公正的去评价它?作为业界权威的第三方机构之一,中国汽研主动担当,牵头制定和发布了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目前已累计对50个品牌、80款智能功能的汽车进行了测评并公布了测评结果,IVISTA评价已成为消费者购买使用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权威标尺。

  贺晓娜:据我了解,咱们正在制定智能指数的2023版规程,最新的规程是在哪些维度进行了升级?

  赵会:经过系统全面深入研究以及广泛征求各界意见,我们秉承安全护航、智慧出行的理念,形成了涵盖智能安全、智能行车、智能泊车和智能交互4大分指数的评价体系。同时,智能安全分指数在原有辅助安全基础上引入被动安全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气安全典型场景的评价,例如涉水。目前,我们也正在制定2030年指数发展路线图,在不久的将来会予以发布。

  贺晓娜:感谢三位专家的精彩解答!安全是永恒的话题,安全的目标是零愿景,也是中国汽研汽车指数一直秉承的初心和使命。汽车安全技术的演进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国情推动市场需求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汽车行业创造高品质的产品、回应客户的真实需求、促进良性竞争的重要资源和发展基石。安全护航,智慧出行,希望中国汽车产业上下游协同合作,共同夯实智能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一同推动中国汽车品质向上,品牌向上。再次感谢三位专家的精彩对话,我们下期再会。

上一篇:2024年厦门市“安全宣传咨询日”活动举办
下一篇:中润光学:数字安防技术和产品已经不单单是以传统视频监控为核心的应用而逐渐形成了软硬融合、云边融合、物信数智的智能物联感知综合技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