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干安防 视频产品研制、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 企业。2001年海康以电子工业部52所的27名工程师为班底,以500万元起家,经过了18年的市场搏杀,海康从一个提供视频业务板卡的小公司成长为一个提供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 解决方案供应商。2018年10月公司市值2000亿元。能取得如此成绩,第一受益于中国经济腾飞,国力增强。安防行业的巨量增长;第二也是依靠海康人的不懈努力。从而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海康威视财务报表的一个特点是用两张图表就可以概括所有财务指标。第一张图是我称之为“增长类财务指标一览图”,可拿来表示23个财务指标,分别是:营业收入,经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营业外收支,营业税金及附加,总利润,净利润,所得税,货币资金,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另外的应收款,应付职员薪酬,应交税费,流动负债,总负债,未分配利润,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现金余额,分配股利,未分配利润
从这个图表能够准确的看出,海康不论是资产科目,负债科目,还是收益科目。无论是增加量还是增长比率,都是和经营状况以及其市场表现相吻合。说明了海康的快速地发展。还有一张图称之为“起伏类指标一览图”是一个前期平缓起伏,后期陡然上升的曲线个财务指标,包括:预付账款,非货币性资产,商誉,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
这个图主要反映了近些年公司收购了其他公司增加了非货币性资产和商誉,和公司使用财务杠杆来提高ROE的财务运作。这些和经营状况基本吻合。对这种一个多年快速地发展,财务指标一致向上的公司在A股中非常少见。接下来我将从行业态势;公司优势和面临的风险;公司主要的财务指标和公司估值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自身就具备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温度感觉。通过这几种感觉让人感知周围的世界,这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古时候人类还创造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两个神话人物来表达对获取远方视听能力的向往。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将神话变成现实。安防监控产业以及电视和电话就是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进行了延伸,使人们能看到,听到得更远。现在人们已经把监控视为工作和生活整体的一部分,对这种获取信息的感知能力形成依赖。打个比方,90年代以前家庭电话没有普及,大家没有感觉没有电话有什么不方便,后来家里有了电话,一旦搬了新家,立即把电话迁移过来,没有电话就如同和世界失去联系。内心充满了不安。
对于视频监控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店铺安装了摄像头就远程对店铺进行监控,就如同长了一双千里眼。如果再开一个新的店铺,摄像头成为了标准配置。同时大家会发现,如果一个店铺门前有摄像头,在室内也会最少有一个摄像头,以便方店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室内。这就是人们对监控系统形成的感知依赖。再比如平安城市,自从公安和交通部门安装了第一个摄像头以后,监控成为公安和交通部门不可或缺的行政辅助工具。我认为这是安防产业能快速发展的基因密码。
人类自古就有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意愿。古今中外莫不如此。从家丁护院到小区保安。此方式延续千年。直到安防系统的出现。使得安全保卫更加周密,节省人工。并且可以存储回放。从模拟摄像机到数码摄像机再到最新的AI相机。从老式的磁带录像到数码NVR 录像机再到最新的云存储 。安防范围越来越大,防护效率越来越高,此类的产业升级同样是不可逆的。我国的安防行业起步于20世纪末。开始只是固定点位的单体摄像机。直到2006年左右,南方一个城市手首先建立联网的即时监控平台。警方在案发后通过视频监控锁定了嫌犯,仅用了20分种就抓住了嫌犯。由此平安城市在全国大面积铺开。
目前国家重点建设的安防工程分为三个部分:平安城市和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平安城市利用综合管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内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道路交通等多个系统。天网工程是指为满足城市治安防控和城市管理需要,利用图像采集、传输、控制、显示等设备和控制软件组成,对固定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和信息记录的视频监控系统。雪亮工程是以县、乡、村三级综合治理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合治理信息化 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这三个体系互为补充。根据,2017年国内安防市场规模约6500亿,并且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目前三大工程大约完成60%的基础建设 。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二线城市的主城区已经大致建成网络,但是还有增加监控密度的要求,同时还需要将原有的摄像头升级为智能摄像头的要求。同时一二线城市的郊县地区还没有完全覆盖。摄像头还是需要增加。我拿到东北某城市的平安城市点位状况,现有点位1万2千个,目前在建和准备建设点位合计6千个。也就是说未来的需求是过去十年总量的一半。同时还需要在原有的一些地区增加摄像头的密度。预计安防监控点位5年后能够趋向饱和。
由于近十年国家集中建设三项工程,安防监控行业的竞争并不激烈,海康和大华这两家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60%。形成了双垄断,两家企业也是同时在高速扩张。如果从近5年从业务收入增速,净利润增速,和净资产增长率来看。两家企业可以说是齐头并进。下面分别对比两家的业务收入增速,净利润增速和净资产增速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近几年两家公司的业务收入增速和净利润虽然都在增加,但是增速已经放缓。主要原因是随着安防产业的壮大,一批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也在加速进入市场, 由于工作关系,我和海康,大华,苏州科达以及广电运通的工程师都有接触。海康的工程师自认为技术超前大华半年。市场是大华的好几倍。但是也承认没有能甩开大华的追赶。大华的工程师自认为行业老二。也承认海康的地位。同时也以一直紧追海康没有被甩下为荣。一些中型的公司比如天津的“天地伟业”和苏州的“科达科技”等公司也都在安防监控市场中分一杯羹。
由于人工智能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和安防产业的成熟,这些中小型的公司也能够提供基本的视频监控和基本的智能识别 功能,目前安防视频监控还是主要集中在公检法交通行业。安防监控业务中需要进行人员识别,车辆识别,辅助警戒等功能,比如人员识别包括年龄,性别,体貌特征。衣着,携带物品识别,车辆识别包括车型,颜色,牌号,损毁,驾驶员等等。辅助警戒包括区域警戒,拾取警戒等等功能。中小型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技术方案可以满足公检法交通部门的基本业务需求。
从财务分析上看,中小型安防监控企业的财务状况不如海康和大华一线厂家。比如对比苏州科达和海康威视的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情况能够准确的看出,海康威视的业务收入和应收账款基本同步增长,同时一年内的应收账款占比高,而苏州科达业务收入增加26%,而应收账款增加30%。同时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超过20%。说明中小型公司在销售的时候需要给予客户更多的付款优惠条件。所以当整个安防行业趋向饱和的时候,海康大华一类的大公司有能力侵占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这个公式对应了未来7-10年的公司价值。运用这个公式的条件是公司的当前收益要真实,如果利润中有水份就不运用此公式。第二预期年增长率要大致准确, 我估计海康的今年的每股盈利是1.1元。预期年增长率=20%。
现在的股价是26.35元,基本就是对折。不排除市场给出三折的报价。如果市场报价是3折的线. 相对估值法
市盈率是每股股价和每股盈利的比值。胡扬忠在接受专访时说的话我很认同“股价是投资的人买卖双方对股票的一个看法,并非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真正价值”。市盈率正式反映投资的人对企业的一个看好程度。投入资金的人在公司发展的不同时间,根据当时的行业环境,企业未来的发展和当时的股市点位的高低三者结合给企业一个估值。所以用历史市盈率来估值需要尽可能贴合之前的背景环境。
海康在2014年最低估值 是17倍市盈率,当时平安城市在全国如火如荼,企业未来的发展高歌猛进,只是因为股市走熊的原因,给出了17倍估值的惨剧。2016年的最低市盈率为20倍。当时的情况也是和14年差不多。只是大盘整体基准点位升高。才没有跌破20倍。海康威视2018年11月9日的市场报价26.35元,对应的估值为24倍。现在的情况安防监控行业发展已然浮现天花板。同时海康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为以视频为核心的物联网解决服务提供商。企业在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业务上的发展尚未定论。所以当前的情况不如14年和17年面临的外部环境好。24倍市盈率是底部区域。尚且不是最低点。可是市场先生的情绪谁能预料呢。也许是后面会走高,也许会继续杀跌。我个人估计最坏的情况可能会给出15倍市盈率吧。也就是股价跌到16元左右是最惨烈的了。
按照老唐的绝对估值法。如果三年以后,企业的市盈率在15-25倍的情况下。股价比现在高一倍,就可以买入。那么做如下保守预测
第一假设2018年每股盈利1.1元。第二假设未来三年每年增长率20%。第三假设3年后市盈率达到25倍 。根据以上三个假设来计算三年后的股价是1.1×1.2×1.2×1.2×25=47元。现在股价在23元左右属于打对折。
现金流折现法是将企业今后的发展分成两段,第一段是将最近三年企业净利润折成现值相加。第二段是预估三年以后的企业估值并折成现值。将两段相加的结果就是企业未来的折现值。
首先预计2019年到2021年的净利润。然后将三年的净利润以8%的折现率进行折现。(选取8%的折现率主要是考虑5%的无风险折现率+3%的股票额外风险要求)。假设一预计2018年的纯利润是112亿。假设二后续每年增长20%;计算出2019到2021年的净利润分别是135亿,162亿和195亿。以上净利润折到2018年就是
海康威视2018年11月9日的市值是2083亿。和计算出来的5433亿相比基本打对折。
从各种指标分析。海康目前的市值基本是内在价值的一半。同时也是处在历史市盈率的底部区域